楚军恐惧,从秦国撤退。
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,不来援救,楚国处境极端困窘。
第二年,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。
楚王说:“我不愿得到土地,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。”
张仪听说后,就说:“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,我请求到楚国去。”
到了楚国,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,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。
怀王竟然听信郑袖,又放走了张仪。
这时屈原已被疏远,不在朝中任职,出使在齐国,回来后,劝谏怀王说:“为什么不杀张仪?”
怀王很后悔,派人追张仪,已经来不及了。
后来,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,大败楚军,杀了楚国将领唐昧。
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,要求和怀王会面。
怀王想去,屈原说:“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,不可信任,不如不去。”
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,说:“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!”
怀王终于前往。
一进入武关,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,于是扣留怀王,强求割让土地。
怀
王很愤怒,不听秦国的要挟。
他逃往赵国,赵国不肯接纳。
只好又到秦国,最后死在秦国,尸体运回楚国安葬。
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,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。
楚国人都抱怨子兰,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。
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,虽然流放在外,仍然眷恋着楚国,心里挂念着怀王,念念不忘返回朝廷。
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,世俗总有一天改变。
屈原关怀君王,想振兴国家,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,在他每一篇作品中,都再三表现出来。
然而终于无可奈何,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。
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。
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、贤明或昏庸,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,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。
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,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,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,所谓贤臣并不贤。
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,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,在外被张仪所欺骗,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,军队被挫败,土地被削减,失去了六个郡,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,为天下人所耻笑。
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。
《易经》说:“井
淘干净了,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,使我心里难过,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。
君王贤明,天下人都能得福。”
君王不贤明,难道还谈得上福吗!
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,非常愤怒,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。
顷襄王发怒,就放逐了屈原。
屈原到了江滨,披散头发,在水泽边一面走,一面吟咏着。
(第2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