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 谨慎交友明察秋毫看人本性-《做人要有智慧做事要有策略在线阅读免费》

(第5页)
🎁美女直播

此种人常痴顽不醒,狂眼高视,或两目远离,多为先天愚型,或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之人。

(10)神脱。

“脱者,脱如无气,状如土木偶人”

此种人目中神气时有时无,为五脏精气已竭,故又名之曰“行尸”

神情是内心活动的体现

在不同状况下,表现的神情往往不同。

一个人的神情,是他内心活动的体现。

观人是需些“心眼”

的,不妨在神情上做作文章。

江忠源第一次上门拜见曾国藩,谈话之后,曾国藩告诉身边的人:“这个人将来必定名扬天下,但因气节太强烈而不得善终。”

十多年后,江忠源果然以战功名扬天下,而在庐州与太平军发生交战时,由于弹尽粮绝而以身殉难。

这应验了曾国藩的话是正确的。

又一次,在淮军刚刚建立时,李鸿章带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,正好曾国藩饭后散步回来,李鸿章准备请他接见一下那三个人,曾国藩摆摆手,说不必再见了。

李鸿章奇怪地询问是为什么,曾国藩说:“那个进门后一直没有抬起头来的人,性格谨慎、心地厚道、稳重,将来可做吏部官员;那个表面上恭恭敬敬,却四处张望,左顾右盼的人,是个阳奉阴违的小人,不能重用;那个始终怒目而视,精神抖擞的人,是个义士,可以重用,将来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。”

那个怒目而视、精神抖擞的人,即后来成为淮军名将的刘铭传。

这两个例子足见曾国藩识人之术的高明。

曾国藩识人,重视几句口诀:“邪正看眼鼻,真假看嘴唇,功名看器宇,事业看精神,志量看神采,风波看脚跟,如若看条理,全在言语中。”

曾国藩又简单地将人分成四等:一等人为长方昂,二等人为稳谨称,三等人为材昏庸,四等人为动忿逐。

曾国藩识人,目的都是为了选贤任能,为了发现人才,重用人才,他识人时摒弃了江湖上那种重形轻神、重奇轻常、重术轻理的俗习。

他的识人专著《冰鉴》则是重神而兼顾形,重常而辨别奇,重理而指导术,从整体出发,就相论人,就神论人,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,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。

讲究均衡与对称,相称与相合,中和与适度,和谐与协调,主次与取舍等等。

《冰鉴》道出了人的神情之别,对领导识人之性情有很大帮助。

如:一个人的精神状态,主要集中在他的眼睛里;一个人的骨骼丰俊,主要集中在他的面孔上,像工人、农民、商人、军士等各类人员,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,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。

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,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。

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,命运就像深藏于内心的各种宝藏物品,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,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。

门打开之后,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,而测知人的气质了。

两扇大门--精神和骨骼,是识人的第一要诀。

古之医家、文人、养生者在研究、观察人的“神”

时,都把“神”

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。

“神”

的清纯与浑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,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,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。

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,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。

眼睛处于静态之时,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神光,真情深蕴,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,含丽不露;处于动态之中,眼中精光闪烁,敏锐犀利,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。

双眼处于静态之时,目光清明沉稳,旁若无人;处于动态之时,目光暗藏杀机,锋芒外露,宛如瞄准目标,一发中的,待弦而发。

以上两种神情,澄明清澈,属于纯正的神情。


(第5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