‘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马懿,听到他不会久留于人世,心中无比高兴和放心,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了。
司马懿则加紧秘密组织力量,成功地打了一次“醉拳”
。
公元249年正月,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,曹爽兄弟与其亲信皆随
同前往。
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,废免了曹爽兄弟,不久将其全部处死。
才华不可外露。
装愚伪拙、形醉而神不醉之人,必深明韬光养
晦之道,避免招致世俗小人的嫉恨,而使事业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。
尽掩峥嵘,真人不露相
学本事的目的是为了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
。
真本事不外露是不到外露的时机,所谓“不露”
不过是待价而沽,在寻求更好的“买主”
。
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《三国演义》中,有一个描写当时名士庞统(号称凤雏)不露真本事、待价而沽的故事。
三国时期,流传有“卧龙、凤雏得一人而安天下”
的说法。
即是说,魏、蜀、吴三国,不论哪个国家得到卧龙或凤雏其中一人即可夺得天下,可见凤雏先生的本事是非同寻常的。
但是庞统生得怪异,不太招人喜欢,吴国孙权没有留用他,他就去蜀国投奔刘备。
此时庞统怀揣孔明的推荐信,如果庞统见到刘备呈上孔明的信件,定会得到重用。
但庞统初见刘备时并没有呈上这封信,只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,因此,刘备也未重用他,只是让他去治理一个小县。
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庞统没有拒绝这个一般人瞧不起的职位。
他这样做,是他不想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吗?不是。
他深知,靠人推荐不足以服众,他要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。
果然,当刘备对他所管辖的宋阳县的政务产生质疑时,他当着刘备的心腹、爱弟张飞的面,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,不到半日即处理得干净利索,曲直分明,令人心服口服,使张飞大为惊讶。
刘备听到张飞的禀报后,对庞统的才华能不暗自佩服吗?庞统适时地不露真本事,低姿态入场,在可以一显身手的时候,才将自己“卖了”
个好价钱———副军
师中耶将。
具有高深才德的人,最聪明的处世办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。
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,尤其是一般奋发有为、力争上游的青年,往往会由于在团体中表现得太拔尖、太露骨,而遭受一些小人的嫉恨,于是陷入了“众口係金”
的被动境地。
可见,该藏则藏,该露则露,是一门高深的处世学问。
一个人无论才能有多高,都要善于隐匿,即表面上看似没有,实则充满。
隐藏锋芒,静观风云变幻
社会是很复杂的,一方面,它要求人们立世必须要有真本事;另一方面,有了真本事又不可轻易外露,一旦在不适当的时机和场合露出了自己的真本事,就可能遭人暗算,非但不能为自己带来好处,反而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。
这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啊!
所以,有了真本事不要到处张扬,要力求把绝技藏在怀里,不让别人识破.从而达到既能保全自己又能防范别人的目的。
将韬晦之术应用到最高统治阶层的是韩非子。
(第6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