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将来长大了去做毕加索的另外一个女人-《三毛为自己而活》

(第5页)
🎁美女直播

她的文字出来得既是顺理成章同时也颇是蹊跷。

从小看书所积蕴的深厚的文学功底,从小学写作文开始显现出来的写作天赋,从她的敏感多思所散发出的哲人气质,都在方方面面提醒着我们一颗文坛“巨星”

升起的可能性。

而她学业的半途而废,学画的浓厚兴趣,又似乎预兆着她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。

连她的家人也说,若三毛没有去写文章,也该是一个小有作为的画家。

这种人生的起始点,当归因于她人生的第一位恩师顾福生。

她还是青涩的稚嫩的文字被他拿到好友白先勇处发表,从此开始了她在笔尖的流浪生涯。

而这种人生的延续,却要归功于她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那个人--荷西。

当她决定流浪去撒哈拉时,荷西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去了。

而正是他们在撒哈拉的生活使得三毛搁置十年的笔再一次的提起了,并且从才再也没能放下。

但是最重要的,这种人生本质的存在,却要归功于三毛自己。

三毛追求自由随遇而安的个性特征使得她敢于大胆追逐自己的梦想,活出自我,追逐自由。

每一个在笔尖游走的灵魂都是追求自由的。

不自由,毋宁死。

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首“打油诗”

: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。

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

这里并不是要贬低生命抑或爱情的价值,而是强调了自由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。

若不是荷西当年一心守护三毛的自由与梦想,尊重她的决定,陪她一起找寻生命的意义,而是选择留在西班牙,那么他们那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也就根本没有了立足的基础。

笔尖的游走需要自由的灵魂,也只有自由的灵魂能写出自由的篇章。

西方文明发祥地的希腊,那些哲人,都是自由的灵魂--无论是苏格拉底、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,还是泰勒斯、赫拉克利特、荷马,无一不是在四处游走,既增长自己的见识,开阔自己的视野,又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

,将自己的智慧一心一意地传播向四方。

而我国古代的先贤,无论是孔子、孟子、庄子还是老子,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者,也都是一生游历各国,或参悟天地玄机,或研究社会方案。

及至后来的司马迁、徐霞客,李白、杜甫,凡是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的,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路,都是自己的人生经历。

三毛与生俱来的追求自由的巨大决心,也决定了她日后的人生旅程。

撒哈拉沙漠里生活的单调艰险没有击退她,异国他乡语言的不通价值观念的不一致没有使她退缩。

在这片寸草不生的漫漫黄沙里,她反倒找寻到了最大的自由与人生乐趣。

这一半的军功章要归于荷西,而另一半,则是三毛自己的特质。

且看她是怎样将黄沙变为黄金的吧:

“我每想你一次,天上就掉落一粒沙,于是世界上有了撒哈拉。”

这是对无论爱情还是亲情友情的最生动而又恰切的表达。

“我笑,便面如春花,定是能感动人的,任他是谁。”

这是在沙漠里生活之后蓬然升起的对自己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信任。

“世界上难有永恒的爱情,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灭的亲情,一旦爱情化解为亲情,那份根基,才不是建筑在沙土上了。”

这是在沙漠里与荷西相濡以沫柴米油盐地住了六年之后,对于爱情的成熟的理解。

“爱情,如果不落实到穿衣、吃饭、数钱、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,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。”

这也同样。


(第5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