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有听雨之雅,也只可临轩,而非湿衣登临。
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,风雅自矜,跸痕所至,都写过赞美蒙山的诗,如康熙的《蒙阴晓雪》、乾隆的《望蒙山雪色》,以万乘之尊,当然不会踏雪登山,何况诗题已明标“望”
字。
可见雪雨之季,不宜登高。
上午自北京登车前,淅淅沥沥下了一场小雨。
下午到蒙山,只见暮色沉沉,阴云欲雨,看天气预报,到达当日是“夜间阵雨”
,明后日白天均是“小到中雨”
。
心中思忖,遇雨还能登山吗?友人热情为之洗尘,席间告之:此地遇数十年未有之大旱,农民盼雨望之如云霓。
心中又有些惭愧,不禁口占了一首小诗:蒙山遥望笼阴云,
暮色轻樽先洗尘。
我欲登临犹惧雨,
农家引颈盼倾盆。
次日,果然雨色阑珊,在细雨中登临龟蒙。
这是蒙山最高处,所以登上绝顶,摩挲千米断崖上的“蒙山极巅”
碑,踌躇600年烟雨中的卧松,盘桓凝视观鲁台前的“孔子小鲁处”
,固然“所处益高”
,虽不闻弦歌四起,却也“所见益大”
——雾色苍茫,混沌环绕,不辨青山妩媚,不辨九州巍然。
雨色如帘遮望眼,蒙山沂水可见乎哉?孔夫子当年据说不止一次登临,未曾记载他遇雨而叹。
他望见了千山万壑、云海低垂、天地一色、万物仰止,发出过哲理般的感叹吗?如果他是在雨倾如注或细雨潇潇中,会有何感慨?子登东山而小鲁,“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!”
,子在雨中呢?会怜悯“民生之多艰”
吗?还是会欣喜雨润苍生?
雨,细细,人,徘徊;登高望远,情怀难止,雨中的蒙山,几许幽渺,几缕哲思,使人又生几许旷达、几多情怀。
《蒙山文化丛书》的“编者寄语”
说蒙山“兼有泰山之雄壮、黄山之秀美、华山之险峻、雁荡山之奇绝”
,而雨中的蒙山原来还如此多情,蒙山的雨原来还蕴含如此哲思!
蒙山还是鬼谷子的出生地,有鬼谷子洞、鬼谷子峪、鬼谷子讲堂、智慧府等,行色匆匆,只抽暇曾往大洼景区龙王河左岸鬼谷子村一游。
树影婆娑,微风轻拂,想象不到纵横捭阖、神出鬼没的鬼谷子是否能够呼风唤雨?蒙山间还有一座雨王庙,蒙山万寿宫也设有雨王殿,供奉着风伯雨师和雷公电母。
《风俗通义·祀典》说风伯“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养成万物,有功于人”
。
当地的习俗逢旱季要祀拜雨王,求雨保五谷丰登。
过去说“民生多艰”
,含义其实极其深刻,辛辛苦苦种下庄稼,一旦大旱之临,必然颗粒无收!
雨在诗人的眼中固然多情,但在不知子曰诗云的百姓心中却是如救命仙丹。
不要苛求百姓愚昧,雨中登山几曲回肠者会与求雨润田禾的百姓感同身受吗?古人说人生四大幸事第一便是“久旱逢甘雨”
,可见雨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!
在雨王庙前久久伫立,心中顿生感慨!
在游览蒙山龟蒙顶西北侧的元代古刹明广寺时,一时雨急,心中甚喜,那卧碑上潇洒飘逸的明人“鹿野苑”
(第5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