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杭县是临安府的近畿,相距京城不过三四十里,快马的话,一鞭可到。
当真天子脚下,与众不同——市井繁庶、人物端丽,五街十巷、榆柳门庭。
加上今晨雨霁,市人行客、商旅店铺,都要趁这难得的新晴,街上便更是熙熙攘攘,一片太平景象。
沈放望着窗外,他们老家镇江府虽也是个大镇,但地处边界,这些年兵火不断,如今比起这小小一县来说,倒显得逊色多了。
本来宋金疆界该在淮水一带,但朝廷久已放任江北之地,心中只以长江为界,以江防为务,所以镇江府倒成了屯兵重地。
沈家原是镇江旧族,到沈放这一代,虽门第未衰,但毕竟是乱离之后,气象和当日已很有些不同了。
好在沈放生性通达,不同于一般腐儒,倒不以门庭衰微为憾。
他好读书,但经传之学只通其大概,却于钱谷兵革之类杂务颇为留心。
一转念之下,就为这京畿繁华下了一番注脚——朝廷南渡之前,以被金人掳去的徽钦二帝的奢侈浪费,一年所征赋税不过六千万贯;没想南渡之后,地方丢了大半,人口流离大半,朝廷一年赋税竟征到八千万贯,足可见搜求之刻了。
所谓繁华,也真好比三娘所说的:兔子不吃窝边草罢了。
三娘却在打量这酒楼的规模情势。
因为还早,楼上酒座不多,来的人也大多是为消闲破闷而来,桌上点的大多都是小食。
靠楼梯口拐弯处的木栏杆前,却正放着一条长凳,长凳上坐着一个瞎老头操着三弦,咿咿呀呀地远远拉着,还有个小姑娘立旁边,俩人正在说书——讲的是《吴越春秋》。
三娘移开眼,又向别处看去,只见东首座上坐了位须发花白的老者,身穿一件五福团寿的长衫,一只手上指甲极长,正在桌上轻轻叩着。
再有一座,似是两个军官,看来像进京办事的,偶然路过,上来喝一杯。
还有,就都像些闲杂人物。
三娘微微松了一气——她不能不小心些。
沈放生性脱略,又是个书生,一向不注意小节,也从未遇到过什么险恶之事,他好像并没把这次逃亡看得有多严重。
三娘却知道,那吴江一词可能引来的祸患到底会有多大,这次逃亡真正的分量又到底有多大。
她也知道那些鹰犬追捕的能力。
一念及此,心中不由微微一苦,想:难道十年之后,命运真的要逼着自己又一次重历江湖吗?
这时对面临窗的座上忽有个粗嗓子说道:“要说这些茶民不是傻是什么!
造反也就造反罢了,竟然妄言‘扶宋抗金’。
奶奶的,他说这话也不怕闪了舌头——抗金自是朝廷的事,有他们操的心吗?真别说,这一伙茶匪真的想从黄冈地面渡江北去,看来真是猪油蒙了心了,真想抗金去!
被吕副帅一番伏兵打得死的死、逃的逃,光了,到底剩下几十人还是过了江。
奶奶的,他连咱们这宋兵都打不过,还说什么抗金?金兵是那么好抗的吗?当年四大元帅打了上十年,最后还不是靠咱们秦丞相谈和的?——抗金?送命吧!”
他这话声音甚大,众人声望去,正是坐在窗边的那一对军官。
酒楼茶肆一向就是消息灵通之地,众人早听说这半年来湖北地界出了一位厉害茶匪,名叫王兴,以忠义为号,靠贩茶聚财,啸聚了无数亡命人物,日渐成为朝廷心腹大患。
这参将看来就是从湖北巡抚使吕维材帐下出来的,不知进京有何公干。
他一开口楼上人便不由侧耳倾听,但他这番话却也说得楼上众人暗暗皱眉——当时宋廷为搜括民脂民膏,法定茶叶专卖,税赋极重,这茶匪的起因便是有一干小民不堪其苦,做了茶贩、偷偷贩运求利,后来出了个领头的王兴,遭到官兵挤压,便聚众造反。
楼上多是朝廷顺民,贪安惧危,听得茶贩造反已遭平定,心里固然松了口气,但听得那人贬低中兴四将,吹捧秦桧,所谓公道自在人心,心中不由都大大不以为然。
那说话的是个参将打扮,容貌粗丑,举止野俗,见不少人留意自己说话,不由更得意起来。
因见酒楼上像没有什么出色人物,尽可由着他发挥,不由越是顾盼自豪,大吹大擂。
旁边一个裨将也来凑趣捧他,夸他如何亲冒矢石,杀人无算。
那参将也自许豪雄,不一会儿,俩人已说得唾沫横飞,意兴甚浓。
(第3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