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到军队部署到位,敌寇早已满载而归。”
“吐蕃与我们相比,兵力不多,装备不好,然而人家进攻兵力充足有余,我们防守兵力却捉襟见肘。
这是因为他们的士卒由前线将领指挥,我们的军队要受朝廷节制。
他们的兵力集中在一起,我们却分散在各地。”
“所谓官员调度无方,陛下曾颁行戍卒屯田耕种、官府高价回购的政策,用以稳边利民,同时免除千里转运粮草的费用。
政策刚实行时,边防军民人人欢喜。
但不久之后,各地有司开始苟且行事,一味斤斤计较,克扣盘剥士卒百姓与民争利。
使得这一惠民政策沦为当地豪强权贵、贪官污吏操权夺利的手段。
他们强行贱价买入,待粮食欠收时再高价卖出,从中获利。”
“还有一些达官近亲在边城设置粮号,低价从戍卒手中强行收购粮食,拿到京城高价出售。
更为可恨的是,他们还常用麻布充抵钱币。
这些东西在冬季无法御寒,想卖也卖不出去,只能白白砸在手里一文不值。”
“上级既然对戍卒不讲信用,戍卒便也虚伪与应,导致度支高估物价,边城粮价上涨。
度支将使用不当手段出售滞销货物作为功劳,边城把收购粮食的加价部分当成盈余。
边城虽有巡院监督,但形同虚设。
各类账目胡编烂造,有的地方统计申报的储备粮高达亿万,而实际数量却连百分之十都达不到。”
“关中用度较多,每年需从江淮运送米粮,以致有‘一斗钱运一斗米’的说法。”
“对于此事,朝堂一直有两种看法。
一类人认为这是国家大事,不应计较费用。
虽然转运劳苦,但却不能废止。”
“另一类人则认为每年秋收之时,只在京畿附近议价收购粮食。
这样既省事,又能鼓励农耕。”
“臣以为两类说法各有利弊,需要权衡轻重。
粮食不足但财力有余,应尽快将钱财兑换为粮食充实仓廪;粮食充裕但财力不足,则应暂缓运粮节制开支。”
“近几年关中连年丰收,官府粮仓溢满,足以支撑数年。
今夏江淮水灾,米价上涨了近一倍,百姓多数流落他乡。
关中粮价低伤害耕农利益,官府想高价回购,却苦于无钱;而江淮粮价高导致百姓无粮可吃,官府想低价把米卖给百姓,却又苦于无粮。”
“现在我们让无粮的江淮把粮运到不缺粮的关中,以不足补有余,这是不懂时务的人才会有的主张。”
“江淮一斗米价值一百五十文,运到东渭桥,运费约为两百文。
这些米既糙且陈,不受京城士人待见。
根据市司每月统计,江淮的米在长安一斗只能卖到三十七文,只有原价的十分之一左右。
(第3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